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有哪些措施呢?
1、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一國匯率制度的選擇應適應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和不同時期金融體系的特點,及時主動調整。漸進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決于中國漸進主義的改革路徑。目前,人民幣匯率不適合完全自由浮動,但應深化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擴大匯率彈性范圍,進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匯率對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能力,充分發揮匯率作為金融危機緩沖的作用。
2、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兌換
資本的自由流動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收益,也蘊含著巨大的風險。發達國家的資本自由流動與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完善程度和金融監管水平相適應。對于發展中的中國國家來說,資本項目的開放應該謹慎。如果條件不具備或者準備不充分,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就會貿然實施。當國際游資流入時,使用不當會使國內經濟陷入困境。如果大量資金外流是由麻煩造成的,該國將面臨對外支付困難。
3、盡快建立完全成熟的國內資本市場
目前,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巨額外債數據給人民幣帶來了壓力。中國必須盡力發展自己的資金市場,否則無法避免過度依賴外國投資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4、堅持正確的利用外資政策
改革開放后,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并連續幾年成為吸引了發展中最多外資的國家。外資的涌入支持了重點項目或大型項目的建設,也彌補了國內資金的差距,。然而,與此同時,它也給中國的外國投資和債務管理帶來了更嚴重的問題。
5、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提高國民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
導致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如下: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世界上有七萬億左右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投機者一旦發現哪個地區或國家有利可圖,就會立即通過投機沖擊那個地區或國家的貨幣,從而在短期內賺取暴利
(2)亞洲部分國家外匯政策不當。為了吸引外資,他們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另一方面擴大金融自由化,為國際投機者提供機會。例如,泰國在1992年金融體系整頓前夕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控制,使得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投機者投機泰銖提供了條件。
(3)這些國家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長期使用外匯儲備來彌補赤字,導致外債增加。
(4)不合理的國家的外債結構。在中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彌補其不足,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國家貨幣貶值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