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喜歡畫畫,18歲開始學習廣彩。在過去45年里,我一直都在從事廣彩創(chuàng)作,即使遇到困難也不離不棄,希望將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譚廣輝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6月11日,譚廣輝在廣州廣輝彩瓷藝術研究中心制作廣彩。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廣彩是釉上彩繪的代表,約始于清代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特色。廣彩曾因西洋商人的需求而大量出口,它融合了中國彩瓷工藝與西洋瓷藝及繪畫技術于一身,以東西合璧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
1979年,譚廣輝進入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工作,跟隨師傅學習廣彩的基本技藝。
廣彩的制作工序包括選瓷、設計、描線、填色、織金、封金斗彩、燒烘等7個環(huán)節(jié)。譚廣輝坦言,剛開始學習時,每一道工序都很難掌握,需要反復練習。尤其是填色極耗眼力,因為白描的圖案非常復雜,甚至可以說“密難行針”。
當前,廣彩行業(yè)的運作模式已從工廠轉變?yōu)橐詡€人工作室為主。廣彩也逐漸走向精品化,且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日常用具、陳設及玩賞品、文具和娛樂用品等。譚廣輝介紹,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廣彩裝飾手法一直在變。直到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廣彩逐漸形成“堆金積玉”的固定風格,并延續(xù)至今。
在廣輝彩瓷藝術研究中心,玻璃展柜陳列著譚廣輝創(chuàng)作的許多廣彩作品,釉面上繁復的紋樣在燈光照映下流光溢彩,手藝人的百年傳承都凝駐在這方寸之間。
6月11日,譚廣輝在廣州廣輝彩瓷藝術研究中心介紹自己的作品《嶺南盛世》。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譚廣輝花費一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百子百美圖》曾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chuàng)意獎金獎,該作品在直徑85厘米的圓盤內呈現(xiàn)了歌舞升平的景象,畫面中包含百名童子和百名美人,每個人物均有獨特表情動態(tài),周圍融入了舞龍舞獅、亭臺樓閣、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整體繁而不亂,層次分明。
譚廣輝擅長將嶺南風物融入作品中。例如,他的廣彩作品《嶺南盛世》將木棉吐艷、荔枝垂枝與廣州塔等城市地標巧妙融合,并大量使用織金、描金、點金、封金等傳統(tǒng)技法,具有鮮明的嶺南特色。
“我現(xiàn)在主要面向收藏家和博物館創(chuàng)作一些精品,目前海外仍舊有一些大型酒店定制廣彩,包括歐美等地區(qū)。為了適應國內市場,我們也開發(fā)了一系列廣彩文創(chuàng)產品,從茶壺、茶杯到吊墜、抱枕等,通過簡約的構圖展現(xiàn)廣彩的魅力。”譚廣輝說。
為了將廣彩技藝傳授給更多年輕人,2015年,譚廣輝與廣州市輕工職業(yè)學校率先實行學徒制教學合作,通過教師、大師的“雙師”教育模式,培養(yǎng)廣彩接班人。
“過去十年來,我培養(yǎng)了很多學生,他們有的以廣彩技藝為生,有的到我的工作室繼續(xù)從事廣彩創(chuàng)作。我們針對社會人士也開設了一些短期體驗課程,很多港澳學生、社會團體到工作室來學習,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譚廣輝說。
關鍵詞: